张连昌研究员祝福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
发布人:杨阳 发布时间:2021-01-15  浏览次数:980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连昌研究员将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1年“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发表题为“东天山重要成矿区带、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的论文,庆祝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张连昌研究员在致谢中回忆了在母校长达二十年(1979~2000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衷心感谢母校长期以来的教育和培养,并祝愿母校光辉历史更辉煌,人才辈出世代强,硕果累累耀四方,桃李满天美名扬!
    成矿区带一般指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而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角度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联系,是划分成矿区带及总结成矿规律的重要依据。东天山造山带是中国西部矿产资源战略基地之一,孕育了一系列斑岩型铜矿、热液型金矿、岩浆型铜镍矿、火山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层控铅锌矿等大型成矿系统。张连昌研究员在区域内重点成矿区带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东天山基底属性、构造演化、成矿过程与定位机制、成矿区带物质结构等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一些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系统和区域成矿规律。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与塔里木地块之间,可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康古尔塔格—黄山金铜镍成矿带、阿齐山—雅满苏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及彩霞山—吉源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研究表明,东天山构造演化与成矿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并形成多个成矿系统:中—晚元古代古陆缘伸展环境形成铅锌银沉积矿床成矿系统;奥陶纪—石炭纪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形成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石炭纪岛弧环境形成火山岩型铁铜矿床成矿系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后碰撞造山及地幔柱叠加阶段,形成岩浆型铜镍矿床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统。
    张连昌研究员,男,1959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理学博士。1979~1983年在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地质系攻读学士学位;1985~1988年在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安地质学院(联合培养)矿床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83~1985年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研究院工作,1988~1997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讲师、副教授;1999年1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5月留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矿年代学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重要成矿带地质研究与找矿预测。目前已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他引1000余次。曾获得200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04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2015年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预告:“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第十一篇即将发布的论文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院士团队的“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过程: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比”


张连昌研究员论文网络首发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423.P.20210115.093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