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汲清.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及其特点的新认识[J].地质学报,1959,39(2):115-134.
[2] 弗鲁布列夫斯基А А,奥努霍夫 Ф С,柯察金 Ф Г,等.俄远东、中国东北的构造特点及岩石圈深部的不均一性[J].辽宁地质,1995(4):241-256.
[3] 郝天珧,刘伊克,段 昶.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大地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1997,40(5):677-690.
[4] 杨宝俊,刘万崧,王喜臣,等.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1):86-97.
[5] 江为为,周立宏,肖敦清,等.东北地区重磁场与地壳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730-738.
[6] 高 星,王卫民,姚振兴.中国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3):591-601.
[7] 刘殿秘,韩立国,翁爱华,等.松辽盆地西北边界部分地球物理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6):1722-1727.
[8] 涂广红,江为为,朱东英,等.中国东北地区剩余重磁异常特征与地质构造及成矿带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746-755.
[9] 江为为,涂广红,朱东英,等.大庆外围盆地地球物理场与盆地基底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4):1064-1079.
[10] 于福生,吉珍娃,杨 雪,等.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新生代断裂特征与圈闭类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29(2):149-153.
[11]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12]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13] 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第二卷):大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