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善文,王永诗,石砥石,等.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拗陷新近系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1):1-10.
[2] 姜素华,查 明,张善文.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动态平衡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4):16-20.
[3] 张绍东,王绍兰,李 琴,等.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3):47-51.
[4] 李 阳,李双应,岳书仓,等.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J].地质科学,2002,37(2):219-230.
[5] 何文祥,吴胜和,唐义疆,等.地下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分析
——以孤岛油田为例[J].矿物岩石,2005,25(2):81-86.
[6] 杨晓敏,鲜本忠,束青林,等.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6):26-29.
[7] 李 莉,徐国盛,刘树根,等.孤岛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水分布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2):120-124.
[8] 吴诗勇,李自安.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2):58-64.
[9] 张伟峰,刘守军,李拥安,等.孤岛馆陶组注水开发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2):51-53.
[10] 杨祖序.华北第三系断陷构造特征与分类[C]∥《中国含油气区构造特征》编写组.中国含油气区构造特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20-25.
[11] 《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六,胜利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12] 李春光.中国东部盆地油气藏同生断层的定量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4):1-4.
[13] 李勤英,罗凤芝,苗翠芝.断层活动速率研究方法及应用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0,7(2):15-17.
[14] 吴智平,李 伟,郑德顺,等.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4,10(3):405-417.
[15]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等.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9(增刊):1-6.
[16] 中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M].修订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17] 吴智平,李 伟,任拥军,等.济阳拗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J].地质学报,2003,77(2):28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