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道先.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J].草业科学,2008,25(9):19-25.
[2] 苏维词,杨 华,李 晴,等.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J].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3] 莫 彬,曹建华,徐祥明,等.岩溶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退化的预警指标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16-18.
[4] 龙 健,江新荣,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5,42(3):419-427.
[5] 龙 健,黄昌勇,李 娟.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76-79.
[6] 张冬青,何腾兵,林昌虎,等.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J].贵州科学,2006,24(2):39-43.
[7] 彭 琴,林昌虎,何腾兵.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粒级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29-33.
[8]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9] 华 孟,王 坚.土壤物理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10] 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1] 龙 健,李 娟,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6,37(4):635-639.
[12] 周炼川,陈效民,李孝良,等.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有效磷变异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31(4):418-422.
[13] 张清海.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磷素变异特征及生态恢复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14] 孙 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1995,32(4):362-369.
[15] 姚贤良,于德芬.赣中丘陵地区红壤的不同结构状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土壤学报,1979,16(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