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仕宓,尹 旭,张继春,等.注水开发中黏土矿物及其岩石敏感性的演化模式[J].石油学报,2006,27(4):71-75.
[2] 黄思静,杨永林,单钰铭,等.注水开发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2):122-128.
[3] 李继红,曲志浩,陈清华.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24-428.
[4] 杨永林,黄思静,单钰铭,等.注水开发对储层砂岩粒度分布的影响[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1):56-60.
[5] 李存贵,徐守余.长期注水开发油藏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94-96.
[6] 郭 莉,王延斌,刘伟新,等.大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变化规律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1):85-90.
[7] 王天琦,施泽进,郑红军,等.注水前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分形表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2):242-244.
[8] 李 浩,王香文,刘双莲.老油田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85-89.
[9] 付国民,李 鑫,梁志录,等.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7,27(3):377-381.
[10] 苏玉亮,李东霞,郝永卯,等.黏弹性稠油的松弛特性对其注水开发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2):146-148.
[11] 冯娟萍,郭艳琴,董海波,等.何家集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2):195-199.
[12] 张洪波,王志章,戴胜群,等.水驱前后油藏参数变化机理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4):665-666.
[13] 赵 虹,党 犇,党永潮,等.安塞油田延长组储集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4):45-48.
[14] 赵 虹,党 犇,陈永胜,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5):579-583.
[15] 刘学刚,崔智林,王 娟.安塞油田塞160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西北地质,2008,41(3):86-91.
[16] 朱玉双,曲志浩,孔令荣,等.安塞油田坪桥区、王窑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驱油效率分析[J].沉积学报,2000,18(2):279-283.
[17] 金拴联,蒋远征,杨秋莲,等.安塞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研究[J].西北地质,2008,41(1):115-120.
[18] 许建红,程林松,鲍 朋,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地质特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5):13-17.
[19] 姜 亭,魏仙样,杭 健,等.延长油田郑庄区长6油层组小层对比划分在注水开发中的应用[J].西北地质,2007,40(3):85-91.
[20] 蒋远征,金拴联,杨晓刚,等.特低渗油田注水效果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评价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6):63-65.
[21] 黄福堂.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表面性质变化因素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12(3):45-50.
[22] 贺凤云,于天忠,张继芬,等.水驱对储层和地层原油性质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2):21-23.
[23] 王 锐,岳湘安,尤 源,等.裂缝性低渗油藏周期注水与渗吸效应实验[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6):56-59.
[24] 刘 辉,何顺利,李俊键,等.特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58-60.
[25] 闫 健,张宁生,刘晓娟.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增产机理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43-45.
[26] 单华生,姚光庆,周锋德.储层水洗后结构变化规律研究[J].海洋石油,2004,24(1):62-66.
[27] 李 军,蔡 毅,崔云海.长期水洗后储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2):68-70.
[28] 徐守余.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二区储层微观渗流场演化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4):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