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学德.川西孝泉构造侏罗系裂缝型气藏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3,13(6):22-26.
[2] 李恒让,江 健,王世泽.川西坳陷孝泉构造天然气成藏基本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1,21(4):11-15.
[3] 潘杨辉,徐海波.川西坳陷丰谷构造须四段的流体识别[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11):135-136.
[4] 何志国,熊 亮,杨凯歌.川西坳陷中段新场构造须二气藏主控因素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4):18-22.
[5] 耿玉臣.孝泉构造侏罗系“次生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富集规律[J].石油实验地质,1993,15(3):262-271.
[6] 蒲 军,张金川,王志欣,等.川西坳陷深盆气研究进展与问题讨论[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2):34-37.
[7] 李留伟,吴建军,龙 学,等.川西新场构造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及其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8,28(9):80-82.
[8] 张守仁,万天丰,陈建平.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四段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发育区带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70-74.
[9] 陈晓华,李贵学,赵泽江.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东部构造变形特征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J].矿物岩石,1997,17(4):55-60.
[10] 白贵霞,程传录,郭春喜,等.汶川地震地形形变监测与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2):205-210.
[11] 叶泰然,黄 勇,王 信,等.川西坳陷中段丰谷构造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油气预测方法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1):82-86.
[12] 黄泽光,刘光祥,潘文蕾,等.川西坳陷压扭应力场的形变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701-707.
[13] 李智武,刘树根,林 杰,等.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6):645-653.
[14] 王二七,孟庆任,陈智樑,等.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J].地学前缘,2001,8(2):375-384.
[15] 王金琪.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幕辨析[J].四川地质学报,2003,23(2):65-69.
[16] 邓康龄.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4):485-490.
[17] 吕志洲,赵锡奎.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5):208-210.
[18] 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等.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34(2):147-158.
[19] 邓绍强,胡 明,颜其彬,等.龙门山北段构造模式及油气勘探方向[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184-188.
[20] 叶泰然,颜 琰,王安志,等.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地区须家河组二、四段气层分布预测研究[R].成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4.
[21] 汪泽成,邹才能,陶士振,等.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及演化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学报,2004,25(6):23-28.
[22] 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等.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3):294-304.
[23] 沈传波,梅廉夫,徐振平,等.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岩石学报,2007,23(11):2901-2910.
[24] 程万强,杨坤光.大巴山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J].地学前缘,2009,16(3):197-206.
[25] 金文正,汤良杰,杨克明,等.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J].地质学报,2007,81(8):1072-1080.
[26] 汤良杰,杨克明,金文正,等.龙门山冲断带多层次滑脱带与滑脱构造变形[J].中国科学:D辑,2008,38(增):30-40.
[27] 操成杰.川西坳陷中段孝泉—新场—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储层裂缝分布规律研究[R].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2005.
[28] 刘诗荣,许德君,杨惠明,等.川西坳陷中段中、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研究[R].成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2.
[29] 陈 伟,唐 进,黎邦荣,等.四川盆地中西部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研究[R].成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