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先亮,束青林,曾祥平.孤岛油田精细地质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2] 王秉海,钱 凯.胜利油区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
[3] 王夕宾,钟建华,贾 萍,等.孤岛油田馆1+2地层划分对比与沉积模式[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12(1):33-40.
[4] 王夕宾,钟建华,薛照杰,等.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16-20.
[5] 罗水亮,曾流芳,李林祥,等.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层系细分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98-102.
[6] 陈清华,刘池阳,李 琴.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新近系辅助标志层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3,27(1):46-49.
[7] 单敬福,纪友亮,史 榕,等.曲流河道单砂体驱油效率主控因素[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29(2):170-173.
[8] 吴诗勇,李自安.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2):58-64.
[9] 王 蛟,束青林.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5):47-53.
[10] 李继红,陈清华.孤岛油田馆陶组油层微型构造研究[J].西北地质,2001,34(2):54-58.
[11] 李双应,李 忠,王忠诚,等.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J].沉积学报,2001,19(3):386-393.
[12] 束青林,张本华,徐守余.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油藏动态模型及剩余油研究[J].石油学报,2005,26(3):64-67.
[13] 李兴国,周宪城.孤岛油田两类河流相储集层及其开发效果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9(2):44-51.
[14] 冯伟光.孤岛油田南区东部曲流河沉积结构单元分析[J].海洋石油,2008,28(3):31-35.
[15] 张伟峰,刘守军,李拥安,等.孤岛馆陶组注水开发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2):51-53.
[16] 戴启德,国景星,狄明信.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3):31-34.
[17] 徐德军,张连社,张家营,等.孤岛油田Ng1+2油层低产能治理[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4(1):72.
[18] 刘建民,徐守余.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石油学报,2003,24(1):58-62.
[19] 王代流,王 蛟.孤岛油田馆陶组湖相沉积认识及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41-44.
[20] 渠 芳,陈清华,连承波.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17-21.
[21] 渠 芳,陈清华,连承波,等.河流相储层细分与对比中存在的问题[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49-53.
[22] 胡光明,王 军,纪友亮,等.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J].沉积学报,2010,28(4):745-751.
[23] 李 阳.河流相储层沉积学表征[J].沉积学报,2007,25(1):48-52.
[24] 谢寅符,李洪奇.准噶尔盆地钙质夹层成因及层序地层学意义[J].石油学报,2005,26(5):24-27.
[25] 高玉飞,钟建华,王志坤,等.利用钙质夹层判断层组界面的可行性探讨[J].特种油气藏,2008,15(1):32-35.
[26] 田 洋,卢宗盛,权英哲,等.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沈95区块砂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28(2):152-160.
[27] 林承焰,侯连华,董春梅,等.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浊积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J].沉积学报,1996,14(3):72-80.
[28] 黄 东,戴鸿鸣,杨跃明,等.邛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钙质夹层特征与成因[J].天然气工业,2009,29(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