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 健,江新荣,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5,42(3):419-427.
[2] 蒋忠诚.广西弄拉峰丛石山生态重建经验及生态农业结构优化[J].广西科学,2001,8(4):308-312.
[3] 周炼川,陈效民,李孝良,等.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物理参数的变异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2):195-199.
[4] 周炼川,陈效民,李孝良,等.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有效磷变异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31(4):418-422.
[5]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J].土壤学报,2004,41(2):196-202.
[6] 张清海.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磷素变异特征及生态恢复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7] 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 彭 琴,林昌虎,何腾兵.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粒级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29-32.
[9] 周运超,张平究,潘根兴,等.表层岩溶系统中土-气-水界面碳流通的短尺度效应——以贵州茂兰国家喀斯特森林公园的秋季日动态监测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2,22(3):258-265.
[10]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29-532.
[11] 梅再美,王代懿,熊康宁,等.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步研究——以贵州花江试验示范区查尔岩试验小区为例[J].中国岩溶,2004,23(3):253-258.
[12] Gorbunov N I.Mineralogy and Physical Chemistry of Soils[M].Moscow:Russian Science Press,1978.
[13]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4] 熊 毅.中国土壤中黏粒矿物的分布规律[C]∥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熊毅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