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池洋.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30(01):1-23.
 LIU Chi-yang.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d Basin Reservoir(Ore)Forming System[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08,30(01):1-23.
点击复制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PDF)
分享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ISSN:1672-6561/CN:61-1423/P]

卷:
第30卷
期数:
2008年第01期
页码:
1-23
栏目:
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
出版日期:
2008-03-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d Basin Reservoir(Ore)Forming System
作者:
刘池洋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含油气盆地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Author(s):
LIU Chi-y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 f Continental Dynamics, Institute o f Oil and Gas Basin,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Shaanxi, China
关键词:
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动力学盆地成因机制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后期改造 与改造盆地油气逸散小型含油气盆地中国沉积盆地研究系统复杂性科学方法论
Keywords:
sedimentary basins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s basin formation mechanism reservoir(ore) forming system of sedimentary basins mineralization domain of energy minerals in central-east Asia late reforming and reformed basin oil- gas escape small-sized petroliferous basins Chinese sedimentary basin research system complex science methodology
分类号:
TE122.3+1;P618.130.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 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 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 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 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 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 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 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 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 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 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 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 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 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 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 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 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 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 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 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 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 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 (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 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 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 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 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Abstract:
With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basin reservoir(ore) forming systems to be a main line, this paper generalizes and summarizes author' s thoughts and viewpoints in this area. Sedimentary basins are significant in three aspects(scientific research, material needs and living environment)of earth scien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specially those large and medium-sized basins having a large distribution area and long development history(e.g., oil-gas basins). A sedimentary basin is a negative tectonic unit formed in a depression of crust or lithosphere, in which sediments continuously infill in geologic history. The author defines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 as: A coupling dynamic system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ear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dynamics directly controlling and obviously impacting on basin subsidence and sediments infilling,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eodynamic system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riven force of basin depression, the origin of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rmal, stress, gravity and composite four types. From redefinition and revealing distribution position, evolution and relationships of basin subsidence centre, depocenter and accumulation centre, ruling out the sedimentary effects generated by non-subsidence processes, it is possible to characterize the role of subsidence and its temporal-spatial correlation and reasons with deposit and accumulation centers. The Chinese sedimentary bas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trong tectonic activities, deep processes and intensive late reforming. All these are attributed to tectonic features of China continent. Based on the main geological processes of reforming and reforming fashions, the reformed basins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types. Eliminating impacts of late reforming and recovering original basin can build up a firm basis for recognition of basin evolution-reforming processes and oil-gas reservoir forming, positioning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facts of reformed basin and the research practice of the author, ideas and regulations of study on reformed basin and oil-gas evaluation are explored and proposed; The time limit of oil-gas late-extra late reservoir forming-positioning in Chinese basins is redefined in terms of absolute time and relative time. And also, the influences of deep processes on oil-gas accumulation, oil-gas escape and geologic effects a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for dynamic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systems of basin forming, reservoir forming and assessment. In the study of basin evolution and reforming, a close co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exist between the major systems and the sub-systems. The"whole, dynamic, integrated"principle for research of the basins is promoted to follow. More than 82 percent of proven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on the earth coexist with oil-gas or coal fields in the same basins. Association and enrichment of the four main energy minerals within the same basin is common.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enrichment for different minerals is localized especially this is typical in central-east Asi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ccurrence of multi-energy mineral deposits in all basins of mineralization domain in central-east Asia show a complex but orderly spatial distribution, close correlation of each(reservoir) ore-bearing stratum and region background, the same or similar timing of reservoir(ore) forming-positioning, related occurrence setting and reservoir(ore) forming. Also, the uranium main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and mineralization period is in response to the regional dynamic changes, and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ervoir forming-positioning period of oil-gas in basins, indicating a close inherent relationships and unified geodynamic setting between them. The single sedimentary basin having multi-organic and inorganic, metallic and non-metallic minerals and water resources inside represents a basic unit and a giant complex system for multi-mineral accumulation and reservoir(ore) forming in the same basin. The system is called the reservoir(ore) forming system of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system,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sedimentary minerals is not isolated. Their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interacting, mutually affecting, and intrinsic relationship exhibits in different forms. This system possesse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德生 , 段绍伯 , 唐小妹 , 等 .世界 地理[M] .北京 :高 等教育 出版社 , 1988 .
[2] 张国伟 , 张本仁 , 袁学诚 , 等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 力学[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1 .
[3] 刘池洋 , 赵红格 , 谭成仟 , 等 .多种能 源矿产赋 存与盆 地成藏 (矿)系统[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2006 , 27(2):131-142 .
[4] Boot M H P.Formation of Sedimen tary Basin s of Graben Type by Ext ension of th e Continen tal Crus t[J] .Tecton ophysics , 1976 , 36(1-4):77-86 .
[5] 赵重远 .沉积盆地的成因和演化及其赋存的 大地构造环境和 油气资源[M] ∥赵 重远 .石油 地质 学 进展 .北京 :地质 出版 社 , 1988 .
[6] 刘池洋 .盆地构造动力 学研究的 弱点 、难 点及重 点[J] .地学 前缘 .2005 , 12(3):113-124 .
[7] 赵重远 .沉积盆地成因与地球均衡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 质 , 1981 , 2(1):37-46 .
[8] Wat t s A B .Li th ospheri c Fl exu re Due t o Prograding S ediment Loads :Imp licati on s f or the Origin of Off lap/ On lap Patt erns in Sedimentary Basins[J] .Basin Res earch , 1989 , 2 :133-144 .
[9] 位梦华 , 王 桂梁 , 王维襄 , 等 .重 力作 用与 构造 运动[M] .北 京 :地震出版社 , 1989 .
[10] 夏 丹 , Carbis .来自 太空 的 撞击[J] .中国 国 家地 理 , 2003 (12):24-40 .
[11] Lei ght on M W.内克 拉通盆 地[M] .刘里 斌 , 于 福华 , 杨时 榜 , 等译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00 .
[12] 刘池洋 , 魏永佩 , 赵红格 .造山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C] ∥马宗晋 , 杨主恩 , 吴正 文 .构造地 质学 —岩石圈 动力学 研究进展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1999 .
[13] 刘池洋 , 杨兴科 , 任战利, 等 .羌塘盆地雀莫错沉 降 堆积中心 成因 :热力衰减塌 陷沉 降[J] .石 油与 天然 气地 质 , 2005 , 26 (2):147-154 .
[14] 翟 明国 , 孟庆任 , 刘 建明 , 等 .华北 东部中生代构造 体制转换 峰期的主 要 地 质 效 应和 形 成 动 力 学探 讨[J] .地学 前 缘 , 2004 , 11(3):285-297 .
[15] 赵重远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形成和发 育的构造背 景[C] ∥赵重远 , 刘池洋 , 姚 远 .华北克拉 通沉积盆 地形成 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0 .
[16] 刘池洋 .含油气盆地沉积 沉降中心迁移的形成机制探讨[C] ∥王宜林 .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学 术会议论文 集 .乌鲁木齐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 1997 .
[17] 刘池洋 .河套盆地 呼和坳陷沉降 堆积中心转移 及其形成机 制[C] ∥赵重远 , 刘池洋 , 姚 远 .华北克拉 通沉积盆 地形成 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0 .
[18] 赵俊 峰, 刘池洋 , 喻 林 , 等 .鄂尔 多斯盆地中生代 沉积和堆 积中心迁移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08 , 82(4):待刊 .
[19] 郑荣才 , 尹世民 , 彭 军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 样式的沉积 动力学分析[J] .沉积学报 , 2000 , 18(3):369-375 .
[20] 刘池洋 .后期 改造 强烈 ———中国 沉积 盆地的 重要 特点 之一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1996 , 17(4):255-261 .
[21] 刘池洋 , 赵重远 , 杨 兴科 .活动 性强 、深 部作用 活跃 ———中国 沉积盆地的 两个 重 要特 点[J] .石 油 与天 然 气 地质 , 2000 , 21(1):1-6 .
[22] 刘池洋 , 孙海 山 .改 造型 盆地类 型划 分[J] .新疆 石油 地质 , 1999 , 20(2):79-82 .
[23] 刘池洋 .盆地动态 演化研究 的基础 :原 始盆地 恢复 ———以柴 达木盆地为例[C] ∥赵重 远 , 刘池 洋 , 姚 远 .含油气 盆地地 质学研究进展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3 .
[24] 刘池洋 , 杨兴科 .改造 盆地研究 和油气评 价的思路[J] .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 , 2000 , 21(1):11-14 .
[25] 刘池洋 .后期改造与 古地质构 造恢复[J] .西 北大学学 报 :自 然科学版 , 1991 , 21(增刊):1-8 .
[26] 刘池洋 .叠合盆地类 型及其特 征和油气 赋存[J] .石油 学报 , 2007 , 28(1):1-7 .
[27] 房建军, 刘池洋, 王建强 , 等 .地貌高差与流 体改造 :含油气盆 地分析和 评价的 重要内 容[J] .石油与 天然 气地 质, 2008 , 29 (3):待刊 .
[28] 张渝昌 .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M] .南京 :南 京大学出版 社 , 1997 .
[29] 刘池洋 .柴达木盆地近南北向古构造带的发现及 其地质意义 [C]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 西部特提 斯构造演 化及成 矿作用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1 .
[30] 赵重 远 , 刘 池洋 .大 陆地 质构 造特 点及 其研 究 方法 的思 考 [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1 , 21(2):55-63 .
[31] 刘池洋 , 杨兴科 , 王 定一 , 等 .羌 塘旋回 ———青藏 构造域 形成 演化的新模式[C] ∥周光召.西部大开发 , 科技先行与可持续 22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 30 卷 ①跛足而不迷路的人 , 能够赶过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 ———培根 . 发展 .中国科协 2000 年学术 年会文 集 .北京 :中国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2000 .
[32] 赵重远 , 刘池洋 , 任战利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及其研究中的系 统工程[J] .石油天然气地质 , 1990 , 11(1):108-113 .
[33] 赵重远 .论含油气盆地的整体动态综合分析[C] ∥赵重远 , 刘 池洋 , 姚 远 .含油气盆地 地质学研 究进展 .西安 :西 北大学 出版社 , 1993 .
[34]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 .石油地质学[M] .北京 :地 质出版社 , 1979 .
[35] 刘池洋 .前言[C] ∥赵重远 , 刘池洋 , 姚 远 .含油气盆地地质 学研究进展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3 .
[36] 朱 夏 .我国中新生界含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及有关问 题[C] ∥《中国大地构造问题》编委会 .中国大地构造问题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1965 .
[37] Perrodon A .石油地质动力学[M] .冯增模 , 邬 立言 , 王殿凯 , 译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3 .
[38] 刘池洋 , 赵红格 , 杨兴科 , 等 .油气晚期 、超晚期成藏定 位 ———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C] ∥中国 工程院 , 环 太平洋能 源和矿产资源理事会 , 中国石油学会 .21 世纪中国 暨国际油 气勘探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 2003 .
[39] Tung-Yi Lee, Lawver L A.Cenozoic Plat e Reconstruction of Southeast Asia[J] .Tectonophysics , 1995, 251(1/ 4):85-138 .
[40] 刘池洋 .中国小型含油气盆地类型与油气赋存[J] .石油勘探 与开发 , 2008 , 29(4):待刊 .
[41] 戴金星 , 秦胜 飞 , 陶士振 , 等 .中国天然气工业 发展趋势和天 然气地学理论重要进展[J] .天然气 地球科 学 , 2005 , 16(2): 127-142 .
[42] 徐永 昌 , 沈 平 , 刘 文汇 , 等 .天然 气中 稀 有气 体 地球 化学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8 .
[43] 赫 英 , 王定 一 , 廖胜利 .胜利 油田火山岩类 、盆地演化及其 CO2-Au 成藏效应[J] .地质科学 , 2001 , 36(4):454-464 .
[44] 周荔青 , 刘池阳 .深 大断裂与中 国东部新 生代盆地 油气资源 分布[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06 .
[45] 林 昌 铋 .大洋 深 处 的生 命 奇观[N] .中 国 科学 报 , 1995-07 -19(2).
[46] 陈 颙 , 史培军 .自然灾害[M] .北京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 .
[47] 任战利 , 刘池 阳 , 张小会 , 等 .酒泉盆地群热演 化史恢复及其 对比研究[J] .地球物嬩理学报 , 2000 , 43(5):635-645 .
[48] 郑荣才 , 文华 国 , 高红灿 , 等 .酒西盆地青西凹 陷下沟组湖相 喷流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特征[J] .矿物岩 石 , 2006 , 26(4): 41-47 .
[49] 杨 经绥 , 孟繁聪 , 张 建新 , 等 .重新 认识阿尔金断裂 东段红柳 峡火山岩的时 代及 构造 意义[J] .中国 科学 :D 辑 , 2001 , 31 (增刊):83-89 .
[50] 郭占谦 , 杨兴科 .中国 含油气盆 地的多种 生烃机制[J] .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 , 2000 , 21(1):50-52 .
[51] 郭占谦 , 徐文发 , 彭 威 .中国西部陆壳与含油气 系统基本特 征[J] .新疆石油地质 , 1999 , 20(5):365-370 .
[52] 刘池阳 , 谭成仟 , 孙 卫 , 等 .多种能源 矿产共存 成藏(矿)机 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研究[C] ∥刘 池洋 .盆地 多种能源 矿产共 存富集成藏(矿)研究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5 .
[53] 刘 池洋 , 邱欣卫 , 吴 伯林 , 等 .中东 亚成矿域多种能 源矿产同 盆共存特 征和 其形 成 的动 力 学环 境[J] .中 国科 学 :D 辑 , 2007 , 37(专辑):1-15 .
[54] 刘 池洋 , 杨道庆 , 杨 斌谊 , 等 .成熟 盆地构造及结构 再研究方 法[J] .新疆石油地质 , 2001 , 22(1):9-12 .
[55] 张 抗 , 周总瑛 , 周庆 凡 .中国石 油天然气 发展战 略[M] .北 京 :地质出版社 , 2002 .
[56] OECD(NEA)/ IAEA .Uranium 2003 :Resou rces , Product ion and Demand[M] .Paris :OECD, 2004 .
[57] 钟宁宁 , 陈恭洋 .煤系气 油比分配 控制因素 及其与大 中型气 田的关系[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
[58] Mac Gregor D S .Factors C ont rolling the Dest ruct ion or Preservation of Giant Light Oi l Fi eld s[J] .Pet roleum Geoscience , 1996 , 2 :197-217 .
[59] 马 艳萍 , 刘池阳 , 王 建强 , 等 .盆地 后期改造中油气 运散的效 应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 生界漂 白砂岩 的形成[J] .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 , 2006 , 27(2):233-238 .
[60] 吴柏林, 刘池阳, 张复新, 等 .东胜砂岩型铀矿后生蚀变地球化 学性质及其成矿意义[J] .地质学报 ,2006 ,80(5):740-747.
[61] 冯 乔 , 张小莉 , 王 云鹏 , 等 .鄂尔 多斯盆地北部上 古生界油 气运聚 特征 及 其铀 成 矿意 义[J] .地 质 学报 , 2006 , 80(5): 748-752 .
[62] 刘池洋 , 张复新 , 高 飞.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J] .中国地 质 , 2007 , 34(3):365-374 .
[63]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 :基础 、发展和 应用[M] .林康义 , 魏宏 森 ,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87 .
[64] 李士勇 , 田新华 .非线 性科学与 复杂性科 学[M] .哈尔 滨 :哈 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6 .
[65] 钱学森 , 于景元 , 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 域———开 放的复杂巨 系统及其方法论[J] .自然杂志 , 1990 , 13(1):3-10 .
[66] 袁建胜 .生命 科学 学科人 才培 养再 次转 向[N] .科学 时报 , 2007-12-11(大学周刊 B1 版).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任战利,田涛,李进步,等.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36(03):1.
 REN Zhan-li,TIAN Tao,LI Jin-bu,et al.Review on Methods of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in Sedimentary Basins an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Superimposed Basins[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4,36(01):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08-01-1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3CB214607);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能源盆地油气地质”项目(IRT055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2096)
作者简介:刘池阳,笔名刘池洋(1953-),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盆地动力学教学与研究。E-mail:lcy@nwu.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