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教授祝福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
发布人:杨阳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次数:1516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张健教授将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1年“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发表题为“陕西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及壳幔温度结构的地球物理分析”的论文,庆祝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张健教授在致谢中回忆了自己难忘的校园生活,并诚祝母校永远如春风杨柳,安静、自由、绿叶成荫、生生不息!
      陕西关中盆地具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是中国典型的隐伏型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为研究关中盆地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认识深部热源条件,张健教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壳幔温度场。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居里面平均深度为25.0 km,莫霍面平均深度为36.6 km,地壳平均地温梯度为22.60 ℃·km-1,咸礼断阶、西安凹陷、固市凹陷地壳地温梯度高于平均值,是地热地质条件较好的构造区。咸阳、西安之下,上地幔存在向南下倾的高温带,咸阳北侧约175 km深度是一个温度大于1 500 ℃的高温区;其上,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形成高温基底,加热沉积地层中的地下水。富平、渭南之间,上地幔存在“下沉”低温区,低温区北、南两侧约175 km深度分别对应温度大于1 450 ℃的高温区;高温区之上,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形成聚热中心,为地表地热资源提供稳定的热源条件。总体上,关中盆地新生代潜水受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带入的地幔热量传导加热,热物质随莫霍面、居里面向上抬升,是盆地中、低温地热田的深部热源。上地幔流变边界层控制该区重要的构造活动,此边界层受周缘构造带不同动力作用,在重力均衡调整过程中,导致深大断裂活动,进而引起地壳深、浅部水体沿断裂带热对流,形成带状分布热泉。
      张健教授,男,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1980~1984年,在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地球物理勘查系攻读本科,获地球物理学学士学位;1989~1993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系获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做博士后。1999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2001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学院党总支书记。2014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地热地质学首席教授。现主要开展地热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