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灵运研究员祝福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
发布人:杨阳 发布时间:2021-04-09  浏览次数:1168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中国地震局季灵运研究员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1年“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发表题为“InSAR同震形变场及其在震源参数确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论文,庆祝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季灵运研究员在致谢中回忆了在长安大学的7年求学经历,感叹母校生活终生难忘,并祝愿母校永远辉煌,再谱绚丽华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广域覆盖的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震地壳形变监测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地震发生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InSAR技术观测的同震地壳变形结果可以为分析发震断层几何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束。随着InSAR技术的发展,如何获取可靠、多维的同震形变场,构建更加真实的正反演模型,是利用InSAR技术研究地震震源参数的关键。季灵运研究员首先综述了利用InSAR技术获取同震形变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InSAR技术获取同震形变场的优缺点、InSAR技术获取三维同震形变的现状;接着回顾了地震震源参数正反演模型及方法的研究历程,包括从简单的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到接近真实地球介质的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反演方法和先验约束对结果的影响;最后从同震形变场分离、自动化InSAR数据处理与震源参数反演等方面进行了展望。InSAR技术获取的同震形变场具有大范围、高精度的优势;随着精细地壳介质参数的逐步确定,联合地震学技术方法,InSAR技术可以反演确定比较准确的地震震源参数。
     季灵运研究员,男,1982年6月生,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研究员。2000~2004年在长安大学攻读测绘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4~2007年在长安大学攻读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8~2013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攻读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入职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先后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空间遥感部主任,科技委副主任,全国地震形势跟踪研究专家组副组长。他主要从事空间对地观测(InSAR、GPS)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致力于利用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开展活动断裂现今构造运动方面的探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迄今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近20篇。他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次。2019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骨干人才;2016年获得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入选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次人选,同年入选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14年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授予“青年科技新星”称号。


季灵运研究员论文网络首发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423.P.20210408.133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