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周念清教授等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2年第1期发表题为“湿地关键带中磷与氮、碳循环联动耦合机制”的论文。该文重点聚焦湿地关键带的磷循环、迁移转化及其与氮、碳循环相互作用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湿地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氮、碳循环联动耦合机制,提出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与保护措施,对强化生态体系建设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大多与P有关。湿地关键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场所,且存在氮、碳、磷循环等多个子系统,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P在湿地关键带中具有源和汇的功能,不断进行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其过程包括有机磷矿化、土壤磷吸附与解吸以及生物同化等。周念清教授从湿地关键带中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P在湿地关键带中的赋存形态,阐释了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沉积物与水体之间P的迁移转化以及湿地关键带生物中P传输过程;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磷循环与氮、碳循环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和量化关系,并深入解析了磷循环与氮、碳循环间的联动耦合作用模式,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关注重点应从测试手段、研究方法到理论分析,加强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P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探讨,并将磷循环纳入到全球生态系统模型中,实现由定性描述上升到定量评价,构建磷循环与氮、碳循环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以及污染的防控。
周念清,男,1964年生,湖南石门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工学博士。1991~2001年分别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和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2007年晋升为教授,同年11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闻出版基金、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环保部和上海市环保局环评专家。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核电站工程选址场地可行性研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与修复、矿山地下水治理、地铁工程地下水风险识别与评估等。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国家和上海市博士后基金各1项、自然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1项,参与3项自然基金,国家973子课题1项,上海市重大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1项、上海市博士后基金和国家博士后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973子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水专项1项、上海市重大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第1作者论文80篇;SCI收录论文20余篇,EI收录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专著编写9部。
周念清教授阐述了湿地关键带中磷与氮、碳循环联动耦合机制
发布人:刘青青 发布时间:2022-03-15 浏览次数:37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