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坤教授团队为《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更名二十周年纪念专辑赐稿(第十九篇)
发布人:杨阳 发布时间:2023-03-23  浏览次数:786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陈福坤教授携手豆敬兆博士后将在2023年出版的《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更名二十周年纪念专辑发表题为“西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分多样性及形成机制”的论文,以示祝贺!
      花岗质岩体产状及组成上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源区性质和岩浆过程。陈福坤教授携手豆敬兆博士后以西秦岭造山带内几个代表性早中生代花岗岩为例,简要介绍其形成中所记录的岩浆过程,并探讨了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西秦岭造山带内S型花岗岩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两类,即高Sr含量、低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A,及低Sr含量、高Rb/Sr值和稀土元素总含量的Group B,其分别可由白云母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形成。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中发育3类晶形和成分不同的锆石,其与寄主岩石的锆石具有一致的U-Pb年龄;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中的类型3锆石与寄主岩石中锆石具有一致的晶形和εHf(t)值,捕获于寄主岩石,而类型1和类型2锆石具有较高的Th/U值和εHf(t)值,结晶于混合程度不同的基性岩浆,其基性端元可能来自幔源岩浆;因此,糜署岭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记录了壳-幔岩浆混合过程。中川岩体由形成时代没有明显差异的5个岩相呈同心环状产出;边部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被含斑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被中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侵入,后者又被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Rb-Sr-Ba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各岩性之间不存在成分分异趋势;因此,中川岩体的环带结构是由多期次岩浆侵位、聚集形成的。


      陈福坤,男,1964年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他通过研究欧洲华力西造山带、大别-苏鲁-秦岭造山带、滇西特提斯造山构造域和北方造山带内的岩浆作用、变质基底演化和归属、沉积岩石单元时代和物源问题,力图揭示造山带上部圈层地壳时空演化,探讨深部动力学和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为深入理解造山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在单颗粒矿物/微量样品铷-锶、钐-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注重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同位素分析技术、野外地质观察与实验观测并举。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SCI引用次数超过9500次(ResearchGate数据)。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岩石学)。


陈福坤教授团队论文中国知网网络首发网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423.p.20230320.1503.001.html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预出版网址:http://jese.chd.edu.c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