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翟裕生院士
发布人:马文军 发布时间:2015-02-04  浏览次数:4125次
【字体: 字体颜色

                                                           
      翟裕生院士,男,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地质教育家;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先后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曾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质学科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和《地学前缘》主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翟裕生院士在矿田构造、金属成矿和区域成矿等领域都有系统创新性成果。他较早开展了矿田构造研究,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矿化模式,率先讲授矿田构造课程,主笔中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钒钛磁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阐明了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并发现新的铁矿类型;深入解剖了陆相盆地火山—次火山岩型铁矿地质特征和成因,共同建立了宁芜玢岩铁矿模式。
      翟裕生院士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研究,以成矿物质的“源-运-储-变-保”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核心,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全面探讨了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全过程和作用机制,并著有《成矿系统论》,促进了矿床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他提出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体现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在长期研究长江中下游、南岭、华北克拉通边缘等成矿区带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学的学科框架,并出版了中国首部《区域成矿学》和《区域成矿研究法》专著,有效指导了中国的区域成矿研究并在实践中有多处找矿发现。
      翟裕生院士重视学习和应用哲学思想来改进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撰文讨论矿床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后,他较早认识到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大力主张矿床学研究领域应拓展到矿床环境质量研究和评价中,积极推进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他还著文探讨21世纪矿床学发展前景,提出了矿床学要扎根于地球系统科学和依托矿业开发,矿床研究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5个功能,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翟裕生院士共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论文220篇。与他人合作主编的《矿床学》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合著的《宁芜玢岩铁矿》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他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及优秀教师奖多项;与他人合作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课题和主持的“成矿系统理论建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和2012年)。他还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7年)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2年)。
     翟裕生院士从教62年,对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善于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优良学风相结合,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包括硕士研究生16人、博士研究生55人、合作博士后10人,他们大都成为科教骨干和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