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谢炎研究员探讨了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岩浆作用与区域走滑构造的关系
发布人:杨阳 发布时间:2018-10-03  浏览次数:3022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宋谢炎研究员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8年第5期发表题为“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岩浆作用与区域走滑构造的关系”的论文。
      中国产于造山带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系列矿床及近年来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其探明的镍金属总储量超过300×104 t,约占中国镍金属总储量的1/3,也是世界上造山带发现这类矿床最多的国家。那么,为什么在造山带也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与其相关的大规模幔源岩浆作用有什么特点,发生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哪个阶段?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剧烈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宋谢炎研究员以大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最为集中的新疆北天山黄山—镜儿泉成矿带为例,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过程中伴随区域性右行走滑,加剧了俯冲洋壳断离和软流圈上涌,并为源自软流圈及交代地幔部分熔融的镁铁质岩浆上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这些作用的相互叠加为黄山—镜儿泉成矿带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宋谢炎研究员,男,1962年7月出生,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岩石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2~1986年就职于甘肃省地质矿产局,任助理工程师,从事区调工作;1989~2000年就职于成都理工大学,任讲师、副教授,从事岩石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