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汤艳杰研究员将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1年“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发表题为“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与破坏:大洋板块俯冲的贡献”的论文,庆祝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汤艳杰研究员在致谢中回忆了母校的七年求学时光以及与老师、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并祝福母校桃李芬芳、蒸蒸日上,人才辈出、再创辉煌!
汤艳杰研究员在论文中主要阐述了: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克拉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巨厚、刚性的岩石圈地幔。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高度难熔(富Mg、贫Fe)的特点,其密度较下伏软流圈小,能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长期存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之后形成的,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典型的克拉通没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克拉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被改造和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造成克拉通破坏的原因是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大洋板块俯冲触发的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中,克拉通赖以稳定存在的刚性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和破坏,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转变,进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汤艳杰研究员,男,1973年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1997年在西安地质学院攻读地质勘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获长安大学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陆岩石圈地幔演化研究。他以玄武岩中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将Li同位素体系拓展到岩石圈地幔演化研究中,揭示了华北岩石圈地幔曾遭受大洋地壳衍生熔体和软流圈熔体的多期改造过程;发现全球大陆岩石圈地幔普遍遭受了熔体改造,造成岩石圈地幔的特征由古老、难熔转变为相对年轻、饱满,为认识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发表论文75篇,其中53篇被SCI收录。论文被SCI引用1100余次。2010年获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
预告:“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第九篇即将发布的论文是长安大学瞿伟教授的“利用GPS高精度监测数据开展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构造运动与形变特征研究进展”。
汤艳杰研究员论文网络首发网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423.P.20201229.141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