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瑞研究员祝福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
发布人:杨阳 发布时间:2021-02-01  浏览次数:1209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洪瑞研究员携手王洋博士生将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1年“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发表题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碰撞造山结构与物质组成:来自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的联合约束”的论文,庆祝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张洪瑞研究员在致谢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浓浓思念之情,并祝福长安大学蒸蒸日上,再创辉煌!值得一提的是,张洪瑞研究员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发表题为“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过程: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比”的论文。
    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侧向汇聚部位,是检验碰撞造山动力学模型的理想场所。张洪瑞研究员团队尽可能全面收集该区已有地球物理和新生代岩浆岩数据,探讨了这些资料对碰撞造山带结构和物质组成的指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部位的壳幔结构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兰坪—思茅地块、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等的中地壳(15~30 km深度)普遍发育低速层,表明富水层或者部分熔融物质的存在,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流动提供了可能。部分熔融产物以大型剪切带内具有高Sr、低Nd同位素特征的淡色花岗岩脉为代表。但是,扬子板块同等深度下却发育高速层,其组成很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它的存在阻隔了碰撞带物质向东流动。扬子板块和兰坪—思茅地块下地壳底部均出现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根据新生代具有高Sr、低Y同位素特征的岩石显示的下地壳源区特征,结合该区地质演化历史,将上述两套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分别解释为新元古代铁镁质弧岩浆岩和二叠纪—三叠纪铁镁质弧岩浆岩。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南、北分区特征,在26°N以北表现为SN向,在26°N以南表现为近EW向。这一差异跟俯冲的印度板片撕裂有密切关系。该撕裂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上显示为突变的印度板片俯冲角度,在地表表现为苦橄岩、煌斑岩、埃达克岩以及淡色花岗岩等的集中出露。这一新模型明显区别于前人的岩石圈拆沉和对流减薄等作用。
    张洪瑞研究员,男,1982年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2000~2004年在长安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04~2007年在长安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7~2010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就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主要从事区域构造与成矿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地质调查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1项。目前,已发表文章7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12篇;2013、2017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科技创新奖,2014年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015、2016年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大陆碰撞成矿作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等。


张洪瑞研究员团队论文网络首发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423.P.20210201.090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