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凤永刚副教授将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1年“纪念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专辑”发表题为“稀有金属伟晶岩过度冷却与侵位之关系——基于野外地质观察及年代学的思考”的论文,庆祝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凤永刚副教授在致谢中回忆在母校求学的四年光阴,感谢母校给予自己受益终身的地学知识,并表达了对母校“弘毅明德,笃学创新”之精神的敬意!
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结晶过程是认识其成矿作用的重要方面。前人利用冷却模型所推测出的侵入变质围岩的伟晶岩冷却时间为几天至几千年,但对侵位于花岗岩中伟晶岩的结晶过程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凤永刚副教授对新疆大喀拉苏及镜儿泉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年代学研究显示,两处伟晶岩的侵位模式不同,侵位时花岗岩围岩的温度有别。大喀拉苏1号伟晶岩(年龄为(248.4±2.1)~(228.4±0.3)Ma)主要侵位于较冷花岗岩围岩(年龄为(261.4±2.1)Ma)的席理面,边缘可能出现过度冷却。最新铌钽铁矿U-Pb年代学显示,镜儿泉1号锂辉石伟晶岩形成时代为(250.8±1.0)Ma,熔体侵位于温度较高的花岗岩(年龄为(252.9±1.9)Ma)内部断层,其冷却结晶受花岗岩温度及区域地热梯度制约,冷却时间可能超过3 Ma。综上所述,过度冷却模型的适用性、铌钽铁矿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释同位素年龄与冷却模型所得结晶时间的显著差异。
凤永刚副教授,男,1984年生,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2001~2005年在长安大学攻读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2005~2008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14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Windsor取得经济地质学博士学位,2014~2015年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之后留校任教。他主要从事与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相关的稀有、稀土金属矿床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扎实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理论基础。至今,已参与多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加拿大期间,对加拿大西北领地索尔湖稀有金属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并取得对热液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深刻认识,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在Canadian Mineralogist等期刊上。
凤永刚副教授论文网络首发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423.P.20210129.173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