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华教授为《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更名二十周年纪念专辑赐稿(第四十五篇)
发布人:杨阳 发布时间:2023-05-26  浏览次数:845次
【字体: 字体颜色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邓小华教授将在2023年出版的《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更名二十周年纪念专辑发表题为“东天山印支期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的论文,以示祝贺!

      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古生代大规模成矿为特色。近年来,东天山成矿带陆续报道了一批印支期的成矿年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邓小华教授初步总结了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成矿元素丰富,金、钼、钨、铼、铷等均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还蕴含了锂、铍、铌、钽、钒、钛、铁等金属矿床,显示出东天山印支期成矿的重要性。印支期矿床的成因类型多样,既发育了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等岩浆矿床,又发育斑岩型钼铼矿床、矽卡岩型钨钼铷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床、造山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等热液矿床。在空间分布上,印支期矿床集中分布于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和中天山地块及其东南缘,而其他构造单元成矿信息较少。虽然印支期矿床的分布具有时空相似性,但关键控矿要素明显不同,矽卡岩型钨矿床明显受中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控制,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受不同性质的侵入岩控制,而造山型金矿床明显受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控制。因此,东天山印支期造山作用的资源潜力已初步显现,未来应加强东天山甚至新疆地区的印支期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


      邓小华,男,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北京大学矿床学博士学位,2013年任职于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历任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首席专家,2022年3月入职长安大学,任“长安学者”特聘教授。他主要从事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和勘查应用的综合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探开采”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等10余项。目前,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80余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7篇,SCI被引1100余次;参与出版专著《秦岭造山带钼矿床成矿规律》《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olybdenum Deposits in the Qinling Orogen, PR China》,参与出版专辑《Mo Deposits in China》《Critical Metals in Northwest China》等。


邓小华教授论文网络首发网址: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61.1423.P.20230524.1604.003.html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预出版网址:http://jese.chd.edu.c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