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任战利研究员
发布人:马文军 发布时间:2014-09-30  浏览次数:4498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任战利研究员1961年5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专业,1983年起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任教,1988年、1999年分别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大庆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1999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西北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2001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二级教授,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也是教育部科技奖、陕西省科技奖。
       任战利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油气成藏与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40余项;独立完成《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专著1部(石油工业出版社),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通报》、《石油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质学报》、《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AAPG Bulleti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24篇。
       30多年来,任战利研究员对中国北方诸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进行了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地温场存在叠加改造的概念及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复杂热演化史的创新性思路及方法;首次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并对构造热事件分布范围、发生时间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确定鄂尓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存在23 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并对抬升冷却事件的速率、剥蚀厚度进行了详细研究;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分别恢复了中国北方10余个盆地的古地温、古地温梯度及古地温演化史,发现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盆地地温梯度较高,确定了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存在一期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此次构造热事件对中国大陆的演化及油气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古生代以来盆地热演化史的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划分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热历史类型,建立了不同地热历史类型盆地的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的关系模式;在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精确刻画的基础上,应用伊利石测年、包裹体测温等多种等新方法,确定了鄂尓多斯盆地、吐哈盆地、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东濮凹陷、楚雄盆地等的油气成藏期次,评价了油气有利勘探区;首次在大比例工业制图的基础上,应用油气系统理论及分析技术预测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被之后的大油气田的发现所证实;确定了中国北方盆地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填补了大地热流研究的一些空白;在地热资源评价及西安地热田地热尾水回灌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任战利研究员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 其中“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多能源矿产协同勘探”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陕甘宁地叠合盆地沉积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获得201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获得200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资源评价研究”获得1995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他1995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199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获得200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任战利研究员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及进展、石油地质进展、现代油气综合勘探、油气资源评价等课程,已培养博士、硕士50多名,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油田企业、研究院所、大学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