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张连昌研究员
发布人:马文军 发布时间:2014-12-16  浏览次数:3010次
【字体: 字体颜色

      张连昌研究员,男,1959年10月出生,陕西西安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矿年代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79~1983年,就读于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地质系地质勘查专业;1985~1988年,攻读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安地质学院联合培养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3~1985年,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研究院(现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工作;1988~1997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和副教授;1999年1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5月留所工作。
      张连昌研究员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以及重要成矿带的地质研究与找矿预测;1987~1999年,参加国家“305”攻关项目3项、国家攀登计划项目2项(中国钾镁煌斑岩与金刚石矿床以及中秦岭泥盆系热水沉积矿床),是新疆东天山2处金矿的主要发现人之一;1999~200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项(胶东金矿床成矿动力学研究及大型—超大型矿床预测)、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1项(山东省重要金成矿区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提出胶东地区中生代发育三类金矿成矿动力学系统;2002~2006年,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其中包括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地区晚古生代古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兴安岭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和地球化学及其对岩石圈演化的响应”和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埃达克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课题,提出新疆中亚造山带存在四类俯冲-造山成矿体系;2006~2010年,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带演化与成矿”,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叠加改造特征”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华北克拉通北缘前寒武纪BIFs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等,提出新疆古生代斑岩矿床具有多期叠加改造成矿的特征,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BIFs铁矿主要形成于2.55 Ga左右;2011年至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第01课题“华北晚太古代地壳增生与BIFs铁矿发育规律”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亚(新疆)斑岩铜矿、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铁矿带成矿条件”等。
      张连昌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90余篇(他引1 000余次);曾获得200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04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连昌研究员目前主要在中亚造山带与成矿、斑岩矿床、华北克拉通BIFs铁矿、西昆仑铁矿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并在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学科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作为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