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赵鹏大院士
发布人:马文军 发布时间:2015-04-02  浏览次数:3434次
【字体: 字体颜色


     赵鹏大院士,男, 1931年5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清原县,满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4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师从A.A雅克仁教授,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副教授(1960年)、教授(1980年),1983年任武汉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长,1987年至2005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及中国地质大学总校校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国立莫斯科大学及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名誉教授;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过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等职,以及国际刊物《Nonrenewable Resources》及《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编委;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名誉会长、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地球科学》编委会主任、《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等。

     赵鹏大院士自留学回国以后,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教学科研工作,“求异”与“定量”是高度概括他所取得成果与贯穿研究工作始终的标志和特色。他是中国数学地质学科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术带头人,提出并建立了地质异常和非传统矿产资源理论方法体系。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提出并初步建立了非传统矿产资源理论体系。由赵鹏大、涂光炽等6名院士联名发出的《加强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院士倡议书引起地学界普遍关注;当前,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已逐步成为学科发展前缘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探索热点,他的前期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中国非传统矿产资源的认知、勘查与开发。

     赵鹏大院士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家级、部省级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10项。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他获得的科研、教学成果奖主要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996年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彼得大帝金质奖章”;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IET-方正“大学校长奖”;2009年获“科学中国人”最受公众关注奖;2011年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十字功勋”奖章等荣誉。

      赵鹏大院士先后培养出博士后20余人、博士133人、硕士23人,其中他指导的学生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论文2篇,获湖北省及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他共出版了《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统计预测》、《定量地学方法与应用》等12部学术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