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翟明国院士
发布人:刘青青 发布时间:2015-07-21  浏览次数:4384次
【字体: 字体颜色



      翟明国院士,男,1947年12月生,河南济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前寒武纪与变质地质学家,岩石学家,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兼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等9个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主任等。
      翟明国院士主要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地球化学以及火成岩岩石学研究,是一位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他针对早期陆壳的形成与增长、早期大陆壳的结构与成分、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变质作用和大陆动力学机制的异同等前沿核心科学问题,深入研究了大陆演化历史与矿产资源的富集机理,集中研究了华北陆块以及相邻地区,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
      翟明国院士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发现和报道了在中国华北有早前寒武纪高压变质带,包括高压麻粒岩和退变榴辉岩,是世界上有关研究中最早的报道之一,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注意;提出了中国华北克拉通与其他克拉通在构造演化上有重大差别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以及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划分方案;报道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有沉积变质的硬玉石英岩,证实确有形成于地表的岩石因构造作用曾下插到地幔深度,而后又抬升到地表;提出将大别山和山东的高压变质岩划分为3个不同性质的岩石构造单元,从而为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在华北的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中,下地壳起到重要作用;发现和报道了朝鲜半岛印支期榴辉岩,讨论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延伸状态,为东北亚的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
      翟明国院士承担过国家级、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个重大、重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作为主要参加者,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一等奖2项。他先后发表被SCI收录论文200多篇,这些论文被引用9 000多次,H-index指数为53,出版专著与论文集29部、科研报告10余部。
      翟明国院士在多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主要任职有:国际榴辉岩委员会委员,国际冈瓦纳研究会执行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岩土工程学会的理事或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岩石学报》主编,《Island Arc》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Gondwana Research》、《地球化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是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