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赵文津院士
发布人:刘青青 发布时间:2015-09-28  浏览次数:3121次
【字体: 字体颜色
                                                       
      赵文津院士,男,1931年生,北京市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能源矿业学部)。他1952年6月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地质部工作;曾先后任安徽省321物探队队长,西南物探大队技术负责人、副主任工程师,地质部物探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先后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管理研究会会长,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1980~1988年)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长期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评委,地质矿业专业评委会主任等;现为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计划”中方首席科学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深空探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探月科学家小组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委员会专家等。
      赵文津院士20世纪50年代因找矿成绩显著被评为模范地质队长以及30年找矿功勋物探大队(集体奖),1998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首届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因在研究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构造做出重要贡献而获得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Science》杂志曾刊文肯定他在喜马拉雅研究中所做的重要贡献;此外,还先后获得了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李四光科技奖荣誉奖,中国地震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等。
      赵文津院士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深部地质与深部找矿方法研究、月球与火星研究、地震预报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他先后在国内外许多重要杂志上发表文章上百篇,且出版多本专著;先后从事青藏高原深部探测研究长达35年,已完成一条横穿青藏高原的地质地球物理大断面。主要发现有:①喜马拉雅地块20 km深处存在一个大的拆离层(原命名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或拆离层),控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与喜马拉雅弧形地带地震发生规律(如2015年4月25日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控制喜马拉雅地壳增厚;②查明了现代大陆碰撞带的结构及其演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面有洋壳残片或下地壳物质,上地壳存在一巨大部分熔融层,宽达上百千米,厚达20 km,在壳/幔之间存在一中间层,相当于含榴辉岩层或壳/幔混合层,印度地块在加厚地壳之下向北伸展,没有发生断离或缺失,还提出构造岩浆成矿有五阶段,这对研究评价冈底斯带斑岩型铜矿的成矿作用十分重要,同时也展现了西藏高温地热田的开发前景十分巨大;③对羌塘盆地深部结构及找油气前景提出全新的看法;④对昆仑山造山与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提出新的认识,造山是南北地块在对挤中形成的,柴达木盆地则是弧后拉张形成的,柴达木盆地基底出现一裂谷带,沿昆仑山前延伸,并与深部有连通;⑤祁连地块下面构造十分复杂,柴达木地块莫霍层向北俯冲到祁连地块之下,在南祁连与中祁连缝合带都出现了壳/幔之间的中间速度层,南北地块的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之下形成相对俯冲之势;⑥研发了一套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深部探测与研究方法,其中地球物理方法要深反射地震、广角地震、天然地震阵列三者结合和相互利用,地震法要与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结合等,地球物理要与地质构造研究、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作地质解释等;⑦提出从成矿空间和剥蚀保留角度评价成矿远景,以及基于深部矿田研究与找矿方法相结合的深部找矿评价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