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郑有业教授
发布人:刘青青 发布时间:2016-03-28  浏览次数:3161次
【字体: 字体颜色
                                                         
     郑有业教授,男,1962年8月生,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金属矿产勘查与评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2009、2010、2011年4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郑有业教授1998年和2001年先后受国土资源部、教育部选派到西藏执行国家援藏任务,从事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成矿规律及勘查评价等研究工作。他在冈底斯、北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柴北缘等成矿带先后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9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研究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50名获奖者中列第七),湖北省、教育部、西藏自治区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均列第一)、二等奖2项(均列第一),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1项(列第一),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均列第一)。
     郑有业教授在《Ore Geology Reviews》、《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内外著名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7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论文18篇。他兼任《国家地质调查成果专报》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郑有业教授在认真学习前辈理论精髓及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中国铜等固体矿产资源短缺的现状,主动面向国家地质找矿目标,长期奋战在青藏高原野外找矿第一线,创新性地把成矿理论与地质实践相结合。在冈底斯相继提出“含矿斑岩体为多期次侵入的复式杂岩体”、斑岩铜矿在空间上具“EW成带、NE成行、交汇成矿”的等距性规律、“在相同环境下杂(斑)岩体侵入的期次越多,岩性及成矿元素越复杂越有利于成大矿”的复式杂(斑)岩体成矿理论新模型;在北喜马拉雅总结提出“存在3大成矿作用、4大成矿系列、5种成因类型”,系统建立了一盆三横三纵的“一三三”控矿构造格架及“四要素”找矿新模式,重建了SN向构造成矿响应的力学模式,指出“北喜马拉雅将会成为中国下一个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的地区”等一系列新认识;努力探索与创新工作程度极低地区找矿理论、方法,总结提出了快速逼近找矿目标的“协优”成矿预测理论,创新了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评价新方法——地质内涵法;在揭示成矿规律,确证新矿带、找矿新类型,发现新矿床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或突破,带领团队先后新发现或评价了超大型矿床4个(驱龙铜矿的发现成为中国首个规模超千万吨的铜矿床;朱诺斑岩铜矿的发现使冈底斯带向西延长了350 km,发展成为长780 km、中国规模第一的斑岩铜矿带;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是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中发现的首个也是唯一的超大型矿床;鱼卡金红石矿床是青藏高原上发现的第一个超大型钛矿床),冲江、洞中松多等大型矿床7个,初步评价了夏工普、得明顶等有重要找矿前景的铜钼多金属矿床(点)16个,其潜在经济价值1.24万亿元,为国家建设新的矿产资源战略基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及边疆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