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过刊查询页面

    关键词中包括 groundwater 的文章

1 联合InSAR观测和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今地表沉降——以陕西三原地区为例
曹曦予1,葛伟鹏1,2*,张 波1,朱俊文1,平孜菲1 2025年第02期 [274-284][摘要](1196)[pdf 87630KB](1063)
2 降雨事件下西南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获取方法探究
彭聪1,2,3*,梁建宏1,2,3,4,潘晓东1,2,3,任坤1,2,3,曾洁1,2,3,蒋丹丝1,2,4 2025年第01期 [67-81][摘要](2597)[pdf 114017KB](2746)
3 基于稳定氧同位素的毛乌素沙地旱柳和小叶杨水分来源
翟巧婷1,张铁钢1,许 丽2*,高海波3,杨 波3,赵春光3,杨晓东3 2024年第06期 [804-815][摘要](1930)[pdf 86497KB](3174)
4 耦合敏感性分析与两阶段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的地下水污染溯源辨识
李子乐1,2,安永凯1,2*,闫雪嫚3 2024年第05期 [702-710][摘要](1839)[pdf 30645KB](2336)
5 秦岭北麓沣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化学特征及转化关系
吴志豪1,2,3,高燕燕1,2,3,温芮1,2,3,钱会1,2,3*,洪敏4 2024年第03期 [334-350][摘要](2151)[pdf 9411KB](2417)
6 柴达木盆地盐类及地下水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
潘 彤1,2,贾建团2,3*,李东生2,3,郭廷峰1,李小龙3,韩 光2,3,张晓冬2,3,张绍栋1,刘久波2,3,汪青川2,3,苗 青2,3 2024年第01期 [96-113][摘要](2407)[pdf 2589KB](2608)
7 澜沧江上游河谷卸荷松弛区地下水位分布成因
黄瑞瑞1,王锦国1*,程 伟2,韩智颖1,尤 琳2,杨 蕴1,朱 淳1 2023年第06期 [1414-1426][摘要](1480)[pdf 4856KB](7447)
8 基于MT-InSAR技术的城市活动断层定位与监测——以美国休斯敦地区为例
曲菲霏1,杨成生1,2*,张 勤1 2022年第04期 [617-631][摘要](1821)[pdf 12043KB](3300)
9 高密度电法在陕西泾阳地区黄土台塬地下水位探测中的应用
白旸,冯兵*,张继锋 2020年第06期 [791-800][摘要](2428)[pdf 7237KB](2207)
10 鲁西北阳谷地区浅层高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郝启勇1,2,徐晓天1,张心彬1,周 来3 2020年第05期 [668-677][摘要](3062)[pdf 5461KB](2668)
11 不同网格加密方法在河流回补地下水模拟中的对比
崔伟哲1,郝奇琛2*,陈康1,陈飞3,唐世南3,朱玉晨2,曹胜伟2 2020年第03期 [394-404][摘要](2417)[pdf 6997KB](2723)
12 渭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中重金属Cd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赵玉1,2 2020年第02期 [267-277][摘要](3206)[pdf 5617KB](2387)
13 雄安新区2012~2016年地面沉降InSAR监测
张永红,刘冰,吴宏安,程霞,康永辉 2018年第05期 [652-662][摘要](4462)[pdf 1798KB](2831)
14 GRACE卫星在区域地下水管理中的应用潜力综述
胡立堂,孙康宁,尹文杰 2016年第02期 [258-266][摘要](5409)[pdf 1027KB](6157)
15 地下水开采诱发地面沉降研究及其工程应用:以山东德州地区为例
贾超,张国荣,王嘉斌,张永伟 2015年第04期 [102-110][摘要](3782)[pdf 5734KB](2539)
16 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对连年少雨响应特征与机制
张光辉,王茜,田言亮,严明疆,王威 2015年第03期 [68-74][摘要](2597)[pdf 1027KB](2127)
17 松嫩平原含水层沉积物特征及其对砷赋存态分布的影响
李付兰,倪萍,郭华明,曹永生,张迪 2015年第01期 [101-110][摘要](3829)[pdf 2633KB](2317)
18 天然补给和人工抽水对地下咸水体的影响
崔恒,郑西来,李琴,单蓓蓓,于诰方 2013年第04期 [113-118][摘要](3969)[pdf 2996KB](2235)
19 内蒙古河套平原水体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
汪敬忠,吴敬禄,曾海鳌,白瑞东 2013年第04期 [104-112][摘要](3023)[pdf 4612KB](2591)
20 中国不同区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
郭华明,郭琦,贾永锋,刘泽云,姜玉肖 2013年第03期 [83-96][摘要](5164)[pdf 11865KB](5202)
21 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邢丽娜1,2,郭华明1,2,魏亮2,詹燕红1,2,侯春堂3,李瑞敏4,王轶4 2012年第04期 [57-67][摘要](3898)[pdf 1464KB](3135)
22 华北平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与举措
刘少玉,刘鹏飞,周晓妮,王哲,宋淑红 2012年第03期 [57-61][摘要](2682)[pdf 586KB](2022)
23 中国69个城市地下水挥发性卤代烃污染检测与特征研究
高存荣,王俊桃 2012年第01期 [66-71][摘要](3283)[pdf 579KB](2851)
24 鄂尔多斯盆地都思兔河流域白垩系含水层特征及供水前景分析
姜军1,徐永1,马媛2 2012年第01期 [47-54][摘要](3648)[pdf 1036KB](2563)
25 煤矸石回填地基的环境效应研究
李树志,白国良,田迎斌 2011年第04期 [412-415,420][摘要](3440)[pdf 254KB](2052)
26 Gas Bench Ⅱ-IRMS测定地下水中溴同位素新技术
杨杰1,2,马腾1,2,刘玲1,2,3,刘存富1,2,单慧媚1,2,陈柳竹1,2 2011年第04期 [397-401][摘要](3331)[pdf 373KB](2140)
27 银川平原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张钦,张黎 2010年第04期 [392-397][摘要](3110)[pdf 727KB](1955)
28 西安市承压含水层高压渗透模拟试验研究
孙刚臣1,2,3,彭建兵1,4,戴海涛5,孙晓涵1,4,何小锋6,卢全中1,4 2010年第04期 [386-391][摘要](3275)[pdf 729KB](1933)
29 贺兰山西麓典型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变规律
姜 凌,李佩成,郭建青 2009年第03期 [285-290][摘要](2320)[pdf 209KB](1615)
30 基于地下水多变量空间聚类分析的变异性评价
赵玉婷1,张 征1,吕连宏1,2,牟向玉1,李道峰1 2009年第01期 [79-84][摘要](1769)[pdf 750KB](1821)
31 电厂粉煤灰场氟离子对地下水影响的试验
白继红,张永波 2008年第04期 [408-411][摘要](1882)[pdf 255KB](1352)
32 基于EVSPro的3D地质建模
雷赟1,孔金玲1,张峰1,杨齐青2,赵长荣2 2008年第01期 [107-110][摘要](2574)[pdf 823KB](2491)
33 基于GIS的焦作市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
谢洪波1,2,钱壮志1,尹国勋2,徐招锋2 2008年第01期 [94-][摘要](2714)[pdf 645KB](2156)
34 抽水和建筑荷载双重作用下的地面沉降模型
赵慧1,钱会1,李渊2,彭建兵3 2008年第01期 [57-][摘要](1835)[pdf 191KB](1994)
35 基于数量化理论Ⅰ的水文地质点参数确定
孙涛1,楚贤峰2,潘世兵1 2007年第03期 [285-288][摘要](1651)[pdf 441KB](1777)
36 江苏沿江开发带地下水开采与 地面沉降三维数值模拟
骆祖江1,张月萍1,刘金宝1,刘建东2 2007年第03期 [280-284][摘要](2725)[pdf 1578KB](1844)
37 污染河流中苯系物对浅层 地下水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
李志萍1,陈肖刚1,郝仕龙1,沈照理2 2007年第01期 [70-74][摘要](1751)[pdf 206KB](1663)
38 地下水混合作用的碳酸钙溶解沉淀效应
钱会连,窦妍 2007年第01期 [55-65][摘要](1578)[pdf 315KB](1562)
39 矿山废石淋溶对水环境的影响
王俊桃1,谢娟2,张益谦2 2006年第04期 [92-96][摘要](2547)[pdf 158KB](2652)
40 于家沟地下水反应溶质运移规律数值仿真
梁冰,王岩 2006年第04期 [58-63][摘要](2409)[pdf 246KB](1889)
41 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杨泽元,王文科,马雄德,杨晓婷 2006年第03期 [87-91][摘要](2205)[pdf 183KB](1456)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负效应 ———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吕博,倪娟,王文科,杨胜科 2006年第03期 [53-56][摘要](2426)[pdf 143KB](1621)
43 延安城市供水二期工程水源地选区方略
冯建国1,李云峰1,李友成2,郭路1 2006年第01期 [57-61][摘要](2451)[pdf 176KB](1840)
44 吉林西部地区第四系潜水水质 影响因素的R型因子分析
朱琳,苏小四 2006年第01期 [51-56][摘要](1292)[pdf 1014KB](1464)
45 深层地下水SPD人工补给系统
贺屹,彭翠华,刘燕 2006年第01期 [47-50][摘要](1373)[pdf 146KB](1683)
46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荒漠化防治
陈梦熊 2005年第04期 [1-7][摘要](2232)[pdf 452KB](1615)
47 银川地区地下水氮污染原因及防治
姬亚东1,张黎2,钱会1 2005年第03期 [100-103][摘要](2112)[pdf 153KB](1897)
48 大连地下水开发模式探讨
迟宝明,易树平,李治军 2005年第02期 [73-77][摘要](1354)[pdf 415KB](1528)
49 地下水系统平衡化学模型的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钱会1,王晓娟1,李便琴2 2005年第01期 [59-64][摘要](1695)[pdf 184KB](2228)
50 西北干旱区水文系统的演变与荒漠化
陈梦熊 2005年第01期 [1-4][摘要](2025)[pdf 125KB](1750)
51 肥城盆地石横电厂水源地岩溶水 系统地下水管理模型
王玮1,李云峰1,侯东辉2,张二勇3 2004年第03期 [32-39][摘要](1493)[pdf 256KB](1892)